为更好地满足新兴旅游市场需求,释放新兴旅游消费能量,还需要加强供求平衡机制的研究,加快提高旅游创新的系统性,今年的国庆长假在一组组亮丽的数据中再次展示了中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0月1-7日,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累计旅游收入4822亿元,同比增长14.4%。今年十一长假延续了我国旅游消费一直以来强劲的增长势头。从历史数据看,近3年国庆假期旅游接待人数每年都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旅游收入高于旅游人次的增长,基本都在14%以上,表明长假旅游内涵式增长的趋势在日益显现。今年适逢长征胜利80周年,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成了国庆假日旅游的新热点,旅游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有效释放。
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看,旅游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释放,假日旅游挖潜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从以往情况看,2014年十一长假全国接待的4.75亿人次游客中,过夜游客(仅限于住在宾馆饭店和旅馆招待所)为9943万人次,比上年国庆假期增长5.9%,2015年十一假期全国接待的5.26亿人次游客中,过夜游客(仅限于住在宾馆和旅馆招待所)为1.14亿人次,增长14.7%。今年十一长假过夜游客数量仍将维持高速增长,但占长假整体旅游市场比重仍然较低。
这与当前假期供给不足存在着密切关系。因为旅游消费面临着收入和时间的双重约束,而且时间约束是当前的主要根源。时间的硬约束强化了各大旅游景区的拥挤程度。不难想象,以全年2%左右的时间,要消化全年大约14%的出游人口,各大景区尤其是知名景区想不拥挤都难。尽管国庆7天长假收获了约占全年13%的收入,但这是很多游客以数量换质量、降低旅游体验为前提的。拥挤的景区游览环境所产生的挤出效应还会把高消费能力挤向境外旅游目的地,从而影响到旅游消费的整体质量,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带薪假期制度尚没有全面有效施行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假日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如何制定假日制度改革的路线图和进度表,既保证广大百姓出游的权利,又保证广大百姓的出游质量,显然是当前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通过旅游行业各方的努力,创新性旅游产品在长假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亲子游、乡村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健身在长假期间广受市场欢迎。为更好地满足新兴旅游市场需求,释放新兴旅游消费能量,还需要加强供求平衡机制的研究,尽快提高旅游创新的系统性。比如,自驾游已经成为长假出游的主力,这一点从长假期间高速公路的拥堵可见一斑。各地也在积极推进自驾车营地的建设、不断推出自驾车旅游线路、出台鼓励自驾车旅游的政策措施。但如果自驾车旅游串联的还是传统的旅游景点,自驾游就不是真正的旅游新需求;如果自驾车旅游的供给侧改革只是停留在营地建设上,那自驾游就不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抓手。如果不能围绕自驾游形成新的供给体系,自驾游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非但不是收入的增加,而可能是维护成本的增加;非但不能做大旅游目的地蛋糕,反而会恶化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秩序。
今年十一长假还有一大热点,那就是国家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的启用。该平台将发挥客流量监测和调控作用,及时指导各地、各景区合理引导客流,提高游客旅游的舒适度。智慧旅游在假日旅游市场秩序管控、推动长假安全有序运行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下一步能够加大基于该平台的大数据整合力度,则必将有助于深化对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的认知。严格意义上说,虽然长假制度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对于假日旅游消费的特征我们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还没有国家层面的假日旅游市场调查数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这些更详细更接近真实的厂家消费特征数据,假日旅游消费潜力的释放、假日供给能力配置、假日政策调整等都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无法深化。
今年十一长假还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各方的各种吐槽。高速公路拥堵、不文明行为更是其中“永恒”的主题。诚然,这些现象都客观存在,在有些时段、有些地方还可能很严重。但媒体在假日旅游报道上除了持续对这些现象进行报道,冀以推动改革之外,一方面需要提高报道的深度,更多地挖掘、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如果没有“建设性”作为后续,“理性”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报道的客观性、全面性,尤其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报道,每年几十亿人出游、每个长假相当于美国总人口两倍的人出游,要想所有人都文明出游是不现实的。但可以肯定,这些不文明现象绝非主流,对非主流现象持续的“媒体轰炸”似乎有失公允、有违媒体的社会责任。
广受关注的国庆长假已落下帷幕,国庆假期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留给中国旅游业的思考也并没有停止。
(厉新建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