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消费维权>>消费

廉价药利润低无处买 企业不愿做医生不愿买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21 15:2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企业回应

  廉价药利润低退市是无奈之举

  药店买不到,医院开不到,廉价药逐步退市的原因是否要赖药企唯利是图呢?长久以来,降低药品价格被当做解决“看病贵”的首要方式,而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则被认为是实现药品降价的最直接途径,每一次招标结束后都有一批药价出现下降。伴随着中标价走低,廉价老药生产利润越来越低,甚至出现倒挂,这严重挫伤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一些中标厂家宁可停产,也不愿“赔本赚吆喝”。

  自2002年以来,国家发改委降低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多达十几次,但患者仍然感觉用药越来越贵。与此同时,一批廉价常用药却因此遭遇“降价死”。一些廉价的、有确切疗效的常用药,甚至是救命药的消失,总会引发患者担忧。早在两年前,全国就有多个地区出现了鱼精蛋白短缺。这种一盒售价10多元的药,是心脏病手术时的普通常用必备药,其“断档”导致许多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被迫“叫停”,病人“命悬一针”的窘困当时让各部门将廉价的短缺药供应重视起来,一些地区以建救命药储备库等方式迫使企业加大生产鱼精蛋白。

  事实上,鱼精蛋白当时还不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但即使一些廉价基本药,也难逃“短缺”的命运。2011年,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一般有500多种,而医院廉价药缺口已高达342种。其中,212种药价格在10-30元,130种药价格在10元以下,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3-5元的药品占了69%,3元以下的占42%。

  廉价药供应断档的原因不难想象。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十几年如一日不变的定价让企业如果继续按中标价格生产廉价药,将遭遇入不敷出的风险,只要成本稍微一上涨,就会变成“负利润”。这也导致了个别“白菜价”中标药品的“中标死”。

  日前,湖北武汉被曝出甲亢患者每天都要吃的药“赛治”已经断档,有患者跑到六家医院去买,都被告知“无货”。昨日,国内一家生产甲亢用药甲巯咪唑即赛治原料及成药的企业高管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定价过低,公司已经暂停了该产品生产线。而停产前,100片甲巯咪唑的医院中标价仅为2元,零售才4元,但生产成本却接近5元,企业当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

  据介绍,目前,国内约有1500万甲亢病人,甲巯咪唑几乎是该疾病的惟一治疗药物,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因为药厂停产,导致患者买不到药品,有的患者只能上医院去“囤药”。对此,西安一家医院副院长曾发微博称:“早上得知有的人办十张以上就诊卡抢购甲亢药,虽然短期内该药品短缺,但希望病友不要囤积,西安地区患者尽量给外地患者一些方便。”

  不过,前述药企负责人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其实定价低是企业停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向国内原研药单独定价政策施压的意味,“德国药企生产的甲巯咪唑同类药物,招标价格为28元。这就是所谓的原研保护,但其实一家药企在药品专利保护期内,已经通过高昂的价格赚得盆满钵满,而药品一旦过了专利保护期,就应该与其他仿制药同等待遇,再继续高价销售有失市场公平”。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甲巯咪唑的原料药也几乎全部产自中国,但国内三家主要生产企业全部暂停生产,这一举动让外资药企的产品也出现原料供应危机,最后导致便宜的药品不生产,贵的药品也买不到。

  近几个月来,甲巯咪唑甚至卖成黑市价。据了解,不少患者因急需服药而不得不通过网络购买黑市药。就是通过网络联系私人药品销售者购买,但价格要比医院和药店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为了解决一些廉价药成本与售价“倒挂”问题,部分省市已经在探索一系列补救方案。2012年江苏省物价局出台了《江苏省廉价药品遴选办法》,第一批《江苏省廉价药品目录》向社会公布。今年4月16日,江苏省物价局公布了十种廉价药品的统一销售价格,于5月10日起统一定价,随后再公布40种廉价药品价格,其目的就是完善廉价药的供应机制。

  原因探究

  四大原因致廉价药“躲猫猫”

  集中招标药价压太低企业不愿做

  廉价药的短缺,集中暴露了基本药物招标机制的短板。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虽然降低了大部分药品的价格,令患者受益,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作为药企的“娘家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昨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各地药品采购招标过程当中,职能部门一直在刻意压低价格,想要药品中标价越低越好,但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有底线的,有的药品中标价甚至达不到成本,企业连不亏损都很难保证,更别提盈利了,这就导致了企业只能被迫放弃生产,从而使一些廉价药出现断档。“有个别省份在集中招标过程中将每支青霉素注射液的招标价定为一块八,这让中标企业怎么生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企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基本药物中标企业中,中小型药企占大多数。很多企业中标是为了“占坑”,就是先中标,其他的以后再说,所以就不顾成本、不顾后续生产,先抢占市场。有的企业中标之后将赔本的药品停产,不过,个别企业会选择再签一则“增补协议”,协议要求购药方在以低价购进一批药品后,再按照增补协议中提出的“新价格”购买相同药品,而二次购药的数量远远大于低价药。

  北京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相关部门应重新看待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招标制度,告别“唯价低者得”的局面,让药品形成一个合理的价位,照顾患者的同时,也要兼顾企业的利益,通过协商议价而不是“定死价”的方式来确定廉价药的价格范围。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药品,价格,利润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腾讯
责任编辑:贾聪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