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消费维权>>消费

双十一:一场人造的购物狂欢节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08 09:4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双11电商购物节的由来要追溯到2009年。由于11月11日包含4个“1”,因此被人们称为“光棍节”。2009年起,天猫商城中一些店铺利用“光棍节”对商品进行折扣促销,没想到当年即创下5200万元的销售纪录。自此以后,每逢11月11日,国内电商便会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商业促销活动,被称为“双11购物狂欢节”。2012年,这项促销活动达到高潮,据统计,当年的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其中天猫商城的销售总量为132亿元,淘宝为59亿元。

  又一个双11即将来临,与往年相比,今年又有哪些不同?

  今年双11预热早

  与其说双11是消费者的狂欢节,不如说它是电商的狂欢节。

  今年,电商们的双11预热来得格外早。从9月开始,各大城市的地铁站、街头以及电商网站上,便陆续打出双11促销的预热广告。服装品牌“米娅卡兰”的负责人说:“如果双11的目标是200万元销售额,那么我们会提前让工厂准备400万元的货物。”

  另据记者了解,今年参加双11促销的商家不仅在数量上创下历史之最,在产品品类上也将创下纪录。以天猫商城为例,今年将有2万户商家参加双11促销活动,这一规模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其中,除了有经营服装鞋帽、电子电器、日用商品等产品的商户外,还有租车、旅行社等商户参与。以神州租车为例,其打出的双11宣传广告中称,2013年11月11日当天,所有车型的日租金均为11元,其中既包括奔驰、宝马、奥迪等高端车型,也包括Mini、甲壳虫、Smart等时尚车型。据记者了解,神州租车此次的促销效果很不错,参与抢订的车辆基本是被网友“秒杀”的。

  物流或不再是难题

  “哇,真快呀,我上午下订单,下午就收到货了。”消费者小郭对记者说,“看样子商家今年对双11早有准备。”

  在双11期间,物流慢一直广受消费者诟病,因此今年参与促销的电商纷纷制订了行之有效的物流方案,以应对物流拥堵问题。与此同时,国家邮政局日前也召开了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即将到来的双11快递业务。今年双11期间,预计全行业处理的邮件(快件)业务量将超过3.23亿件,其中最高日处理量可能突破7000万件,日均处理量超过5300万件,比今年以来的全行业日均处理量(2500万件/天)增长110%。“说实话,我们最担心的还是物流问题。”天猫商城的一家店铺负责人对记者说,他无法想象网购人数若再增加,物流会是怎样的情况。“从往年的情况看,大部分‘爆仓’情况都发生在中转站,因此今年双11期间,我家所有的包裹都走航空件,不走中转站,这样可以保证包裹送达的时间和质量,希望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这位负责人说。

  另据申通快递的负责人介绍,今年他们新购了100多辆运输车,新招聘了二三百名临时员工,用以应对物流工作。圆通、天天快递、韵达等多家快递公司也纷纷增开了直达车,并实施在商家仓库直接分拣、打包等举措,以减少物流中转站的压力,改善物流服务质量。此外,铁路总公司今年也首次开通了高铁快递,提供城际“当日达”或“次晨达”等小件包裹的快运服务。

  消费者应提前做功课

  与往年相比,消费者对双11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其中很多消费者对此更加理性。

  广州消费者吴小姐对记者说:“我去年在双11期间买了一部榨汁机,后来发现商家是把其价格提上去后再打折促销的,实际没便宜多少。而且由于双11期间网购的人多,局面混乱,他们给我寄来的榨汁机是坏的,也没人及时负责更换,所以今年是双11我肯定不参加了。”记者调查发现,双11期间,商家先给商品提价再促销、超售商品等问题凸出,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差的消费体验。

  除了上述受骗的消费者外,往年双11期间还有很多消费者跟风消费,这造成了一定浪费。因此也有不少这样的消费者表示,今年双11期间一定要看紧自己的钱包。

  另外,还有一种有“刚需”的消费者会在双11期间消费。历经几年双11网购的消费者余雁告诉记者,参与双11促销活动之前,要先做些功课:第一,提前对要买的商品进行收藏,以便活动当天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要买的商品。第二,提前做好咨询。双11期间,由于网购的人多,所以电商的客服人员大多无法及时回答客户的问题,若提前咨询好,到时直接下单即可。第三,提前给支付宝充值。第四,购物量大的消费者要提前提高信用卡的在线授信额度。第五,提前研究清楚商家的促销规则,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售后麻烦。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双十一,购物,电商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消费网
责任编辑:贾聪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