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养生重在吃食辟邪驱五毒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16 09:1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端午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迄今约有两千年的历史。因是节正值夏季,是夏季最大的节日,因此,端午又称“夏节”;因节日中有用兰草汤沐浴之举,又称“沐兰节”、“浴兰节”;因节俗活动中有装饰小儿女及请嫁女归宁(回娘家)之俗,又称“女儿节”……此外,还有“蒲节”、“五月节”、“粽包节”、“龙船节”、“女娲节”等多种相关称谓。

  与丰富多彩的端午起源说同样的,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在全国各地流传、延续着。然而,无论称谓为何,端午时节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却是一致的。贺学君副会长认为,这个节日本是对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爱护,对生命的爱护。端午时节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调和、平衡,以安然度过夏天。

  端午吃食驱邪 保健

  吃粽子、“五毒饼”、绿豆糕,喝菖蒲酒、雄黄酒等,是不同地区流传的端午吃食。在闽南、台湾地区还有煎米饧、麦饧,说是为女娲补天之用;在武汉,民间有“吃了绿豆糕,一年不生包”的谚语。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水族会在端午节吃素,纳西族会在端午吃糖枣糯米饭等等。不论吃什么,每样食品除了本身具备药物功效外,也都具有象征意义,与避瘟禳灾、驱邪保健的需求有关。比如,浙江象山渔岛民众端午有送鹅、吃鹅的习俗,据说鹅与鲨鱼是世界上目前被认为不得癌症的两类动物。“五毒饼”,是用面或绿豆粉做成五毒(五毒指蛇、蜈蚣、蝎子、蛤蟆、蜘蛛或壁虎)的形状,人们认为吃了五毒形状的饼就是把五毒消灭了,这是早期巫术观念的表现。“粽子”又称“角黍”,用菰叶裹粘米(糯米、江米)包扎成型。剥食粽子,象征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雄黄酒与《白娘子传说》相连,更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所有这些象征意义,都与端午要驱毒、辟邪有关,因此端午节也是保健的饮食节。

  采、挂、拴、穿避五毒

  采艾草、菖蒲、石榴花、百草是不少地区端午时节的习俗。石榴花给小女孩戴,采百草是因为端午节又是药王神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送药节”。在福建晋江地区,有炒午时茶的习俗,用少许盐与茶一起在端午中午时炒,炒好的茶叶被认为能治夏天的中暑、腹泻等疾病。

  还有的地方制蟾蜍墨,即往蟾蜍肚中塞墨,两个月后取出涂用,有解毒疗痈、治咽喉肿痛之效。用艾草水洗头、沐浴,可保一岁康泰吉祥,蚊虫蛇蜥不叮咬。挂艾草人、菖蒲草、五彩葫芦,佩戴香囊、香包等用以防病治病。

  有的地方领孩子到河边,将身上佩戴的辟邪物如布人或布狗丢入水中,代替受灾,称为“狗咬灾星”。用雄黄酒喷洒房屋四周,或用雄黄粉撒在墙角灶边,防止蛇虫蚊蝇肆虐。达斡尔族有药泉会,喝药泉水的风俗;纳西族则摆药材集市,用以交换。可见,端午也是个人与集体的卫生节、防病节。

 [1] [2] 下一页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养生,端午节,雄黄酒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爱美网
责任编辑:武亚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