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医疗是保存还是废除惹争议

来源: 中国消费网 作者: 李建 2014-06-03 09:00:5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必须通过改革,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就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释放欲对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动“大手术”的消息不久,5月2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公开表态说,医疗社会化服务比较充足的地方,公立医院可以完全不提供特需医疗服务。

  本应面向公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为什么会有为少数人提供的特需服务?活在是“满足差异化社会需求”,还是“挤占公共资源”的舆论夹缝中的特需服务,未来将何去何从?

  大势所趋

  “这一次,也许真的是风雨欲来。”5月16日,正准备对产科VIP病房进行新一轮改造的石家庄某医院院长白凤(化名)眼里满是纠结:不改造就不能满足需求、不能更好地竞争。但这样的大气候,改造报告能否获批都是个未知数。

  白凤宽大的办公桌上,一张4月18日的《光明日报》被茶水洇湿了一片。素喜洁净的白凤说,之所以没扔掉这张报纸,是因为上面一篇题为《北京将削减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报道让她颇费思量。“这是改革的大势,我只是弄不准哪一天它会到我们这儿来?”

  报道中透露的是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的表态:按照新一轮医改精神,北京今年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压缩各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并把这些工作的推进情况纳入考核。“时间越来越紧迫,政府意志越来越坚决。”白凤说,也许有些专家的分析是对的,留给特需服务的时间,可能最多不过3至5年。

  公开资料显示,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特需医疗门诊,前身多为外宾或高干门诊。这种预设的身份识别,后来则被淡化:只要花数十倍于普通挂号价格的费用,支付4到5倍于普通病房的价钱,就可以免去彻夜排队的辛苦,就可以得到顶级专家的诊治,就可以有专门的随诊助理,就可以享受宽敞舒适又私密的诊室、治疗室服务。

  跟普通服务相比,形式多样的特需服务共同点是价格高,诊疗环境好,问诊时间更长、更细致等。

  “公办的医院,凭什么普通患者排大队也看不上专家号,而专家们凑齐了去为有钱人提供特需服务?”说起陪患心脑血管病的母亲就医的经历,网友“晨晨的陈”说,虽然早已见惯不怪,但想起来总是“意难平”。

  看不惯特需服务的当然不只“晨晨的陈”一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医学人文研究院201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人对“特需医疗服务”都喊出了“我反对”的声音。

  事实上,“我反对”的背后绕不开“公平”这个话题。正如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恒鹏、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等专家官员所言:作为政府资产的公立医院,就该让所有人都享有相对公平的医疗服务。

  而医改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的观点则更坦率: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医院创收的机制给拿掉,建立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医院不能整天像做买卖一样琢磨着怎么赚钱。

  花钱买舒适

  “人真是超级多,上午7点起床就去了,下午又去拿结果,等医院下班才回来。孕妇拼的也是体力啊。”

  5月26日,宝宝树社区医院圈石家庄四院的论坛里,甜心0816的吐槽引得众多准妈妈们七嘴八舌。

  菡妈啊支招:“二层的特需门诊人少,还是大排沙发。挂号费100元,有专家亲自量腹围和宫高,人少,不用排队。”

  虎宝宝米豆娘跟帖:“这么贵,太夸张了!”

  妮妮妈咪529则追问:“做B超也不用排队吗?抽血什么的呢?要是都不用排队我就去那儿,排队排烦了。”

  说归说,做归做。事实上,在公立医院选择多花钱接受特需服务的普通工薪阶层也不在少数。上述北京大学2010年进行的调查也显示,大约有48.6%的人赞同特需医疗。

  以北京宣武医院等大医院为例,这些医院特需门诊挂号费大都在200元至300元之间,且医保不报销,而相同的专家在普通专家门诊挂号费通常是14元,且可以报销。即便如此,部分大医院的特需门诊依然“一号难求”。

  5月20日,石家庄年轻妈妈陈薇告诉记者,待产、生产期间,自己在石家庄四院选择包含了单间、专家、导乐等项目的特需服务,6天花费1万3千元。“我承认比那些选择住两人间、每月都排长队产检的准妈妈们轻松些,但你能说每月工资3000多元的我,就不是普通老百姓?”“每次产检,人都多到吓人,最怕的是身体突然不适,幸亏还有特需可以挂。”北京市民辛暖暖告诉记者,怀孕期间,自己挂普通门诊和特需门诊的比例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

  中消协理事、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卢嘉瑞认为,人们对特需医疗服务的心态其实是复杂的:一方面,服务相对较少人群的特需服务确实让囊中羞涩的低收入群体加大了心理落差,而另一方面,人们期待得到品质相对较高的公共医疗服务。这种期待有时候就让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价值层面的判断:公立医院开展大量特需服务,其实是对公共资源的挤占。而这,让活在舆论夹缝中的特需医疗服务倍感尴尬。

 [1] [2] 下一页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医改,特需医疗,存废争议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武亚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