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榨果汁乱象丛生 现夏季饮品质量安全问题
炎炎夏日街头,手捧一甁饮料几乎成为出行标配。而现榨果汁因其代表新鲜、健康的理念,逐渐受到消费者热捧。不论是街头流动摊贩,还是路边的饮品小店,打着“现榨”招牌售卖果汁的商贩并不鲜见。 镜头一:北京奥体森林公园南门,一个名为现榨橙汁的流动摊位跟前,一位约莫三四十岁的女摊主从桶内拿出一个橙子切成两半,然后放入手动榨汁机的凹槽内进行压榨,压榨的汁液流入一个约300毫升的透明杯子内,杯子将满时,女摊主将其盖上,递给了一位顾客。摊主称,榨一杯橙汁需要用5个橙子,收费15元。在操作过程中,女摊主未穿戴清洁衣帽与佩戴口罩。而她的双手既用来收钱,又用来抓取水果,未戴手套。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消毒和清洁措施。 镜头二:北京太阳宫凯德Mall商场某鲜榨果汁饮品店内,两位女员工不断将石榴剥至一个箱子内,以备榨汁使用。她们虽穿戴了工作衣帽,但为方便聊天,口罩已退至下巴处。 那么,是否有相关的标准与管理办法对现榨果汁进行规范?这些现榨果汁存在哪些问题? 记者在标准委网站中,并未查询到与现榨果汁有关的国家标准。目前,杭州、上海、武汉等地已出台现榨果(蔬)汁的地方标准。标准中规定,现榨果汁不等同于鲜果汁,且超过规定的放置时间不得售卖等。 对于现榨果汁的管理,原食品药品监管局曾于2010年发布《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规定:“现榨饮料果蔬必须新鲜,无腐烂,无霉变,无虫蛀,无破损等”、“采用浓浆、浓缩汁、果蔬粉调配而成的饮料,不得声称为现榨饮料”,并且“现榨饮料应存放于加盖的容器中,加工后至食用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但是,该《管理办法》并未正式施行。“饮料现榨仅是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的一项内容,因此并未印发,而是将有关管理性要求纳入到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道。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第27条对饮料现榨的制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从事饮料现榨的人员应进行手部消毒,佩戴口罩;现榨饮料的器具应消毒;用于饮料现榨的蔬菜、水果应清洗;制作现榨饮料不得掺杂、掺假及使用非食用物质;现榨饮料当餐不能用完的不得重复利用等。 记者调查中发现,目前市场上存在诸多乱象。 乱象一:添加剂勾兑冒充现榨果汁。 记者在北京某大型超市门口进行了随机调查。在询问的10位消费者中,有7位表示了怀疑。一位顾先生说:“自己亲眼看着制作的才会相信。如果是在后厨制作的,那就值得怀疑了。北京的水果那么贵,如果真是鲜榨的,那么利润就太低了。” 由浓缩汁、香精等勾兑好后,再加入少量水果,即成一杯现榨果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对这种现象并不感到奇怪。她认为,真正能按《管理办法》达标的现榨果蔬汁,一般的餐馆或者街边摊贩做起来难度较大。首先,可能成本会很高,味道和口感并不理想,香气很淡。其次,鲜榨果汁很容易变色,放几分钟就褐变,质地不均匀,还容易发生沉淀。此外,由于季节因素,原料不断地变化,现榨果汁的品质很难保持一致,甚至有些原料会断档。综合来讲,不容易榨成令人满意的果汁。 消费者既不能接受果汁变色的事实,也不能接受鲜榨果汁不够甜不够香不够均匀不够稳定的事实。因此,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用浓缩果汁调配。因为鲜水果不是按人类的口味精确设计出来的,而果汁饮料却可以做到按大众口味来调配。 乱象二:从业人员卫生状况存隐患。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个人卫生,以及工作穿着等均有明确要求。从业人员需在上岗前应取得健康证明,应进行每日晨检,且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头发不得外露,保持手部清洁,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带饰物,专间操作人员应戴口罩。 由此来看,报道开头的两个画面中的工作人员并不符合规范要求。售卖鲜榨果汁的流动摊位大多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也无法提供健康证明,操作过程中也没有达到卫生要求。范志红说:“这样操作肯定是存在安全隐患,这不仅仅是鲜榨果汁的问题,大多数食品摊贩都有类似问题。” 专家提示,操作过程中的健康、卫生状况不达标,容易滋生细菌,不利人体健康。消费者如果看到卫生状况差、设备简陋和操作人员不卫生的情况,尽量不要购买。 |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
关键词:现榨果汁,乱象丛生,质量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