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如何过出"中国味"?
8月11日晚,身着汉服的姑娘们在举行拜织女仪式。当晚,来自南京华夏文化传承社的近百名身着古汉服、头挽发髻的姑娘们走进社区,她们拜香案上香祭酒,与社区居民体验了“晒书、乞巧、折荷灯、拜织女、魁星”等各种精彩的内容,一起感受七夕节真正的含义和习俗。 “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在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又被称为“乞巧节”,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有着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转变,在我国这一传统习俗却日渐式微,而知道七夕节真正含义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七夕节有关的物品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七夕节正向中国式情人节退变。 近年来,以七夕节为卖点的“爱情经济”快速升温,“中国的情人节”逐渐成了追捧的对象。各大城市的卖场纷纷搞起打折促销活动,各种小礼品、纪念品的销售很是火爆。鲜花、巧克力、大餐、电影等庆祝方式营造出西式情人节的浓情蜜意,一些景区纷纷打出爱情牌,七夕节的商业花样和西方的情人节相比,可以说是“拷贝不走样”,享受烛光晚宴,开始爱情之旅,赠送玫瑰、巧克力和珠宝首饰成为七夕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无论是商家促销的礼品,还是情侣之间爱情的表达方式,融进“七夕”元素的很少,缺少个性和文化含量,使这个本土情人节缺少了一些“中国味”,多了一些西方情人节色彩,逐步丧失了传统内涵,被赋予了洋内涵。 应当说,“七夕节”蜕变为“中国情人节”后,反而成了商家促销的一种手段,如何让传统节日少些商业味儿,多些民族味儿,这是一个亟待需要思考的问题。 毋庸置疑,七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传统活动大都在乡村进行,如祈祷祭拜、穿针引线,难以让城市人接受,且缺少活动载体,如果让七夕节得到更好的传承,必须对节日内涵进行挖掘和创新,使之既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又区别于西方的玫瑰、巧克力,真正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日本和韩国也有“七夕节”,它们都源自中国。在这两个国家,“七夕节”都保留了中国古代“乞巧”的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七夕本身也在发展,它的内涵、外延也在变化。其实,七夕不必在乎形式,情感上的交流更重要,如今,七夕节在我国越来越得到广大青年的认同,尽管形式已发生变化,我们更应注重它所传达的精神意义和传统文化。今年,一些地方组织开展各种富有新时代特征的七夕活动,如南京汉服少女放荷灯举行拜织女仪式、山西汉服少女穿针引线赛“巧手”等活动,让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玫瑰色。
|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
关键词:七夕,中国味,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