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消费维权>>消费

进口药80%价格超港台 中国成外资药企聚宝盆

http://www.hebei.com.cn 2013-09-29 15:34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进口药价为何高的离谱:80%价超港台

  人生病,用药治,药价生病,用什么治?

  从1998年5月21日起,原国家计委决定放开维生素C、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4种药品价格,揭开了药品降价的序幕。迄今为止,我国已针对不同品类的药品进行了3轮共31次降价。

  然而,“药价高”“看病贵”的死结依旧难解,进口药高价尤其难撼,一发改委价格司官员甚至公开表示“在政府管制范围内的300多种外企原创药中,80%的价格确实高于韩国、香港、台湾。”

  与之相应,同一种药品,进口与内地仿制药价差高达9倍,一种名叫赫塞汀的乳腺癌用药香港与内地的价差近1万,价格约为正版药1/10的印度抗癌“神药”,在网上热销,虽然没有安全保障,甚至有可能会买到假药,但患者趋之若鹜。

  进口药在内地如何定价?有多少暴利药在压榨着百姓的钱包?进口药天价的根源究竟出在了什么环节上?本专题报道为您详解。

  高价乱象1:进口与国产的价差高达9倍

  刘女士,58岁,患高血压5年,一直吃一种进口药“络活喜”,一片5元钱,血压控制稳定,但最近,她去北京一家小医院开药,医生却告诉她,这里开不了“络活喜”,只能开国产仿制药“安内真”,有效成分都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疗效一样,但价格比“络活喜”便宜很多,一片不到1元钱。张女士于是便果断地试着吃了一段时间,血压竟然也能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张女士疑惑的是:同样成分的降压药,国产和进口为何价格如此悬殊?

  “络活喜”的通用名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由美国辉瑞公司生产,尽管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但由于还是原药厂生产,因此也被惯称为“原研药”。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比GMP(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企业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同时规定,药品政府定价,要综合考虑其合理生产经营成本、利润,同类药品或替代药品的价格,必要时要参考国际市场同种药品价格。

  正是由于这一特别“保护”政策,进口药贵于国产药成为又一“中国特色”,类似案例也几乎比比皆是。以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例,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在寻医问药网上查询获知,罗氏公司生产的原研药“罗氏芬0.5g”的药企指导价为:38.6元,而国产仿制药,比如哈药集团生产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0g”的药企指导价仅为:8.4元,两者的价格差竟然超过了9倍。

  高价乱相2:香港与内地的价差近1万

  此外,进口药的内地价格与香港也存在着巨大差距。此前,《人民日报》在报道中指出,以治疗乳腺癌的药品--赫赛汀(生产厂家:罗氏)为例,440毫克的赫赛汀北京价格为24500元,而香港地区的最低价则只有14800元,两者相差近万元。而赫赛汀在内地多数省份并未纳入医保目录,属于患者自费药。

  类似的案例也有很多(见表格)。而除却与香港的差距外,内地进口药的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可用“高起”一词来形容。

  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报道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疗政策研究分析员郑宗美介绍,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1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药物价格平均是英国的两倍。

  而一项由西安交通大学在2012年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进行的调查称,去年陕西省有49种药品,采购机构以接近1.9倍于国际基准的价格,向原始制造商购买专利已经失效的品牌药,而价格最低的仿制药也仍达到国际基准的1.5倍。

  9月7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在“2013北大卫生经济论坛”上甚至公开表示,“在政府管制范围内的300多种外企原创药中,80%的价格确实高于韩国、香港、台湾。”

  高价乱相3:印度抗癌“神药”成不能承受之新痛!

  畸高的药价成很多普通家庭的不能承受之痛,无路可走的他们只能铤而走险。今年70岁的张大爷被查出肺癌晚期,手术做不了,癌细胞已多处转移,病人身体状况差,难以接受放化疗。于是,医生推荐可以尝试靶向药物,但这些药每粒要五六百元,一天一粒,一个月下来就要一万多元。一个工薪家庭哪能承担得起?

  后来,经病友推荐,印度版的易瑞沙可以尝试,在网上就可以买到。于是,病人的家属不得不“铤而走险”。原来,印度版抗癌药价格只是正版欧美药的1/10左右。如一种名为易瑞沙的肺癌靶向药物,正版一个月要1.5万多元,而“印度版”一个月才不到2000元。

  为何“印度版”的价格会如此低?事实上,这主要与印度的专利保护法律有关。印度政府1970年通过的《印度专利法》只提供“工艺专利”,因此从1970年起,印度仿制药快速增长。直到2005年,印度才恢复了“药品专利”,但只针对1995年以后发明的新药或经改进后能大幅度提高疗效的药物。现在,一些印度药商依然一边生产仿制药,一边与欧美厂家进行专利法律战。再加上印度还有人力成本、资源等优势,所以原理几乎一样的药物,价格却有天壤之别。

  《广州日报》2012年报道指出,靶向抗癌药物是近年来颇受医学界推崇的癌症治疗方式,其中以肺癌靶向药物易瑞沙、特罗凯和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药物格列卫卖得最火。而这些抗癌药物目前在国内并没有生产,完全依靠从欧美医药公司进口。据一家正规国营药店的报价,易瑞沙每盒5400多元,一个月需3盒至少15000元;特罗凯每盒19800多元,一个月需服用一盒;格列卫每盒11500多元,一个月服2盒至少23000元。

  相比之下,“印度版”抗癌药就便宜得多。印度第一大药业公司Natco生产的易瑞沙、特罗凯、格列卫等,价格大约是正版欧美药物的1/5~1/10。如“印度版”的易瑞沙,价格约为1800元一盒,特罗凯为4500元一盒,格列卫则为1800元一盒,且每盒均为30天的药量。

  然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这些看似便宜的印度版抗癌药物,由于没有相关的药物进口批文,运到国内出售属于走私行为,并被药监部门定性为假药。而且,购药渠道的安全性和药物疗效均无保障,风险极高。

  因此,医院医生很少会公开推荐“印度版”药物,但出于“同情”患者,好心“暗示”者也是有的,其中种种艰难着实令人唏嘘无奈,也只有亲历者能够体会。

  高药价:“面目狰狞”

  从1998年5月21日起,原国家计委决定放开维生素C、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4种药品价格,揭开了药品降价的序幕。迄今为止,我国已针对不同品类的药品进行了3轮共31次降价。

  2012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决定自2013年2月1日起对20类药品调整最高零售限价,覆盖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此为第31次降价。

  然而,“看病贵”的死结依旧难解,“高价药”尤其难撼。进口药在内地如何定价?价格“高起”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国内一长期研究药物经济学的知名教授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地进口药的定价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定价,由政府严格管制,主要针对的是临床急救的药物,精神类的药物以及疫苗等;第二类是政府指导定价,即发改委规定药品最高零售价;第三类是厂商根据市场自行定价,报发改委备案。其中,内地大部分药品价格多是政府指导价。

  内地进口药高价除了税收的因素外,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特殊的“药品管制体制”,主要表现如下:

  一、由于历史因素,为了保证公立医院的自主利润收入,政府规定,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 。因为目前,政府给予公立医院的补贴只包括退休职工的工资,以及定项的补助,比如说你医院要建一栋大楼了,或者购买一个医疗设备,政府可以定项定额地拨款。其他,比如医院职工的工资等等都是医院自负盈亏。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下,医院有动力去销售贵药,可以说“以药养医”就是这个意思。

  二、我国内地与国外的药价定价体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首先,国外对药品的价格管制一般从药品报销价格入手,以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依据,通过外部或内部参考价格制定药品报销价格,对药价控制力度较强;而我国对大部分药品只订最高零售限价,并没有通过医保手段对药价进行价格谈判,对药价尤其是高价药控制力度不大。其次,内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也存在差距。比如香港,采购金额较大的药品由医管局统一招标采购,公立医院用药费用由政府完全承担,这样可以保证采购价格较低。但内地的药品招标采购则是由各个省的卫生厅主导的,制定采购药厂、品种和采购价格。至于具体的采购量完全由各个医院自主负责。政府招标与医院实际采购的两个环节脱节,导致药品二次议价空间被放大。

  体制的漏洞使得我国成为各大外企追逐利润的“聚宝盆”。数据显示,目前进入中国的外商制药企业已有1500家,世界前20位的跨国制药企业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开办了独资企业,进口药、合资药的市场份额已超过了50%。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发改委就多次对单独定价药品进行价格下调和资格取消的工作。对一些国内已有仿制品的外资专利药,单次降价幅度甚至达到20%以上。但一些没有替代品的专利药,降价的“大刀”还很难砍上去。

  而另外一方面,近段时间不断曝出的外资药企行贿丑闻,如葛兰素史克、赛诺菲、诺华等,则更是让高药价变得“面目狰狞”。

  如何能让“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洋药品走到普通老百姓的身边,需要政府的战略安排,并非简单政策打压,有堵有疏才是王道。

  (中国新闻周刊)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进口药,中国,外资,药企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刘春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