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来岁老两口26年乐和摆地摊
巷报头条·棉一小区 老奶奶亲手做的鞋垫 路过不妨带一双 最近在微博圈里,热传一条消息:建设大街棉一小区门口有两位老人,80来岁了还在卖鞋垫。路过的要关照一下老人家的生意。昨天一早,记者就按照微博提示的地址找到这个“鞋垫地摊”。假日期间老人也没有休息,照常出摊了。听了记者的来意爷爷奶奶都笑了:“这有啥可写的,摊儿都摆了26年了,一天卖10来块钱够一天的菜钱。挣钱不多主要是在家闲不住。”老两口的讲述透着知足常乐、安宁温暖。 □文/图社区记者文清马英娟 知足老两口摆地摊26年 早晨7:30,建设大街棉一小区门口热热闹闹的早市仍在继续。小区门外一棵绿叶葱葱的梧桐树下,张爷爷和杨奶奶又摆上了杂货摊。两把木椅一大一小,四条腿都遍布磨损的痕迹,扶手处却泛着亮光。 地摊不足10平方米,摆着大大小小各种花色的手工鞋垫,是79岁的杨奶奶踩着缝纫机一针一线加工的。除了鞋垫,小摊上还摆着一些自行车座套、刷子、钥匙链、纽扣、松紧带等小杂货。偶有一两个行人前来挑拣一番。记者先买了两双鞋垫,当场垫上,的确很舒服。 一双成人鞋垫卖三块,小一点儿的卖两块,手掌般大的小鞋垫只卖一块五或一块。爷爷告诉记者,“别看这小小一双鞋垫,做起来工序可多着呐。”他介绍说,首先得拿面粉熬浆糊,用制成的浆糊均匀涂在一层层布料上,把两三层布料粘在一块儿,叫做“打夹纸”。打完的夹纸在通风处晾干,比着样子裁成鞋垫大小,两面再粘上一层外衬,再等晾干了,用缝纫机一圈一圈密密匝匝地缝实,一双鞋垫才算做成。 老两口是邢台隆尧人,几十年前一家人搬来石家庄。年轻时张爷爷在一家工厂上班,退休后每月拿2000元的退休金。杨奶奶由于不是正式工,近两年才能领到每月几十块钱的养老保险。现在,两个儿子在农村,小女儿住在城里,隔上几天能过来探望一下。 “说实话,我们两张嘴吃饭花不了多少钱,可一年里各种费用一交,那点退休金也就不剩什么了,”奶奶说儿女们经常劝老两口不要劳累了,“可他们都成家过日子,自个儿也有一家子的吃喝花销,我俩干不动别的,也不想成为儿女的拖累,每天挣上十来块钱,晚上收摊就能买俩人一天吃的菜,挺好。” 相守结婚61年从没红过脸 用来装货的是两个大纸箱,固定在带轮子的小铁架上就成了小拉车。每天早晨吃过饭,张爷爷拖着小拉车从二楼下来,一级一级台阶最难走,要抓好把手防止滑下来。晚上7点多收摊回家,上楼时更要一级级往上拖,全凭自己。杨奶奶要帮忙却总被劝阻,慢慢地也就不再坚持了。 把货物一样样摆好,杨奶奶坐在大椅子上,开始望着行人出神。张爷爷时而坐下,时而站起遛个弯儿,距离总超不出10步。大概是怕杨奶奶孤单,记者与杨奶奶交谈,张爷爷就在一旁听着,还要兼顾挑货的路人,偶尔卖几元钱,张爷爷对着老伴乐得合不拢嘴。 过了一会儿,有位小姑娘上前拿起一双手工鞋垫,不待开口,杨奶奶就开始介绍:“我这鞋垫是纯手工的,里外都是棉布,你拿一副穿穿,舒服着呐。”小姑娘挑拣一番,没有喜欢的花色,走了。杨奶奶仍旧把鞋垫一一放进自己“包装”的透明袋里,满脸的不乐意,嘴上还嘟囔着“不识货”。看见奶奶不高兴了,张爷爷赶紧给剥了两粒花生,“别着急,这不刚开张吗。”张爷爷悄悄告诉记者,“我们结婚都61年了,那时候日子不好过,可我们俩从来没红过脸。现在她岁数越来越大了,反倒像小孩儿了,呵呵。” 感言离不开大家的帮助 小区居民路过时,虽然不买东西,却少不了打个招呼。杨奶奶说:“在小区里住了几十年,都是老熟人了。”居民们十分照顾老人的生意,只要小摊上有的,绝不去别处买,“老两口挣点钱不容易,人也实诚,买点小物件放心,也方便。”居民刘女士说,看到老两口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所以能帮的就帮。 张爷爷说,前些年都是自己坐车去南三条进货,这两年走不动了,坐车也不方便,就托附近的人帮忙捎带过来。“每次要得不多,多亏人家不嫌麻烦,要不然我俩这地摊也摆不成了。” 正当记者和两位老人交谈时,一位年轻女士从小区出来,提着行李像是要赶路,她朝着杨奶奶喊了几声“大妈”,又伸手递过一包东西,“这包点心我没吃完,路上带着也麻烦,您要是不嫌弃就吃了吧。”杨奶奶笑着接过来,还对记者说:“看看,咱小区的人待我们多好。” 杨奶奶说,往年不论春夏秋冬都要出来,今年冬天想歇歇了,“其实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俩每天折腾着点,能锻炼身体,路上人来人往也热闹,一点不觉得闷。”来年春天他们还会摆上小地摊,就这样宁静地度过晚年。 如果您哪天路过棉一生活区,需要一双鞋垫或者一些小东西,不妨照顾照顾张爷爷和杨奶奶的生意。 |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
关键词:老两口 摆地摊 鞋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