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销售中的“死亡推销”
“死亡”、“重病”等关键词成为保险公司对营销员培训时的重要题材 近日,项先生遇到了一个烦心事。他遭遇了来自保险业的“死亡推销”。 8月2日,项先生在网上公布的短信截图显示,一位保险营销员在短信中写道,“项总,我以为您爱人得癌症过世后,会有很多保险代理人跟您谈保险,您也意识到保险在转移风险方面的作用了!看来是我高估了您的风险意识。抱歉提及到您的伤心事,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如果哪天您也不在了,拿什么去保证孩子未来的生活和教育呢?”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关注,不少网友表示也曾遭遇“死亡推销”,并指责这种推销模式“缺乏人道”。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在部分保险公司,保险员接受的培训课程中,类似于“死亡推销”的销售方法赫然在列。 □新京报记者张轶骁北京报道 “死亡推销”前的“死亡宣传” 项先生还曾遭遇过“死亡宣传”,为此他曾公开声明要求保险公司不再将其亡妻故事用于宣传。 项先生及其妻子,分别是电信和美食行业的知名人士。自妻子六年前过世后,他常接到来自保险公司的电话或短信。 2011年,项先生在妻子的博客上发布了一篇针对某保险公司的声明,要求该保险公司不再将其妻患病过世的故事及博客文章用于宣传。 令项先生气愤的是,在对“死亡宣传”说不的两年后,他又遭遇了“死亡推销”。 据他介绍,一位来自中美大都会人寿的保险营销员每隔一段就给他打一次电话。8月2日,在推掉对方上门拜访的要求后,他收到了那条“死亡推销”短信。 “让我感到气愤的是,那天接到这条短信之后,营销员居然又打来电话,问我是否看了短信,看完之后是怎么想的。”项先生说。 对此,中美大都会人寿相关负责人称,公司已对当事营销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向项先生赔礼道歉。 保险公司培训课程“重”死亡 某保险公司为营销员培训时,介绍了假设成交法、提示风险法等销售方法,其中提示风险法与“死亡推销”十分接近。 在项先生公布自己的遭遇后,不少网友表示也曾遇到过“死亡推销”。 8月7日,保险营销员刘宇签出了一份重疾险的保单。他说,虽然在这份保单的销售过程中没有对客户“以死相逼”,但一直以来,以重疾、死亡、资金贬值作为假设,建议客户投保,是他在推销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刘宇就职于国内一家位列世界500强的保险公司。 “今年6月,公司下令全力推销一款新上市的分红险产品,我没少用这样的方法。”刘宇说,“尽管不是对每个人都管用,但总有客户会相信的。” 作为保障疾病、意外事故风险的特殊产品,保险往往与形形色色的意外风险挂钩。一款保险能保什么样的风险,既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营销员介绍产品时的主要着力点。因此,以死亡、重疾等案例作为解说保险条款时的参照物,既通俗又形象。 在刘宇提供的一份该公司的培训课件上,新京报记者看到,该保险公司为营销员介绍了假设成交法、二择一法、提示风险法等12种保险销售方法,而其中提示风险法所采用的正是备受争议的“死亡推销”。 在提示风险法的介绍中,有如下推销术。 “意外事故频频发生,昨天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造成×死×伤……” “刚刚,我们经理接到客户的电话,他在一起事故中左腿瘫痪了……” “今天早上的报纸上,又一篇报道称,×××出现了意外……” 刘宇说,在公司进行业务培训时,死亡、重病是讲师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词汇。以死亡和重疾作为推销保险的入手点,尽管听起来不是那么顺耳,但却有点“话糙理不糙”的意味。 “我们会选择把近期发生的风险案例告诉给客户,这与其他几种方法相比,至少我们在时间上给了客户更多的接近性。至于这样的案例是否会让所有的客户都动心,对我们来说其实无所谓。每个人手里几百个客户,总会有一个能说动的。”刘宇说。 刘宇的上司,某保险公司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喆亦对“死亡推销”颇有心得,“保险推销一般是一对一推销,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死亡、重疾等风险,营造出客户的心理紧张感,可以有效地抵消客户对于产品本身的疑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斌表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提示风险法的销售实际上是为客户营造了一种温和的“恐惧呼吁”效应。“从理论上来说,恐惧呼吁如果运用得当,确实能够说服受众转变态度,进而促成销售。” 《秘笈》指导营销员“反拒绝” 某保险公司编制的《拒绝处理秘笈》指出,50%客户的购买行为从拒绝开始。 在收到“死亡推销”短信前,项先生曾多次拒绝保险推销。这在保险营销员看来,并不是“买卖”的终结,相反,他们的半数“买卖”是从拒绝开始的。 面对客户拒绝,保险公司通行的法则是,拒绝没关系,但只要能继续沟通下去,不断“套”出客户对保险的认知、需求、甚至是偏见,就能对症下药,最终让客户心甘情愿掏钱买保险。 新京报记者在某保险公司使用的一份名为《拒绝处理秘笈》培训课件上看到,“拒绝并非客户不买,而是客户尚未觉悟。” 这份《秘笈》指出,50%客户的购买行为从拒绝开始,放弃拒绝你的人就等于放弃了二分之一的市场。 当保险营销员遭遇客户的拒绝时,《秘笈》给出的第一项策略是,先对客户的拒绝进行赞美和认同,消除客户的防卫心理。 “一般在遭遇客户拒绝后,我们不会尝试立即反驳客户,这种强势的压制,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实上,客户的拒绝,多数是因为他不知道购买保险的选择是否正确。我通常会告诉客户,我认同您的感受,但在我深入了解保险之后才知道事情并非如此。这样做会在无形之中拉近我和客户的距离。”刘宇说。 《秘笈》显示,如果客户拒绝的理由是“没钱”,那么在营销员的潜台词中,意味着这位客户对保险条款没有任何异议,只是觉得难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员只需向客户强调保险对他的重要性,把这份保单摆在与客户供房、供车、供孩子上学的支出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即可。 对于少数态度相对强硬的客户,《秘笈》则建议保险营销员耐心与客户探求拒绝的原因,让客户更多地说出想法,再从中寻觅突破口。 “在中小城市,有为数不少的一个保险消费群体,他们经历了保险营销员超过10次以上的拜访,也对营销员说出了不下10次拒绝,但他们最终还是被营销员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进而购买了保险。”刘宇说,“在我们看来,客户拒绝一次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和他们保持继续谈下去的可能,我们就有信心把他变成公司的客户。” 焦虑的保险营销员 不少保险营销员认为,在与客户的交往中,营销员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销售过程中,营销员很焦虑。” 全国有300多万保险营销员每天活跃在保险销售一线。营销员在用各种“方式”劝说客户买保险的背后,他们的内心则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中。 在新京报记者接触的多位保险营销员中,他们的一致观点是,客户很难打交道,在与客户的交往中,营销员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在跟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客户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表情,一个语气,一个动作,我们都需要去猜测客户心里在想着什么。”刘宇说。 某公司的寿险销售主管孙文军说,“在销售过程中,营销员很焦虑,很敏感,他太想做成这个单子了。这就决定了营销员并不会站在和客户平等的角度上谈理财,谈人生风险的保障,而仅仅是要把这张保单签出去,他必须为客户的接受不断地找理由。” 在“死亡推销”之前,保险营销员因推销保险失败而辱骂客户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开报道显示,已有不止一家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在客户拒绝买保险后,用短信或电话的形式辱骂客户,诅咒客户“不买保险得癌症”,“给你寄花圈”等。 在保险营销员大讲保险意识、理财意识的背后,真正相信保险产品,把风险保障全部交付给保险产品的营销员却不多。 “为了完成任务,营销员可能会向自己的亲戚朋友推销保险,但主动给家人和朋友介绍保险、买保险的营销员寥寥无几。据我所知,主动给家人买保险的营销员可能还不到公司营销员总数的3%。”孙文军说。 在刘宇看来,在拒绝买保险的原因上,营销员和他们的销售对象并没有太大差异,“感觉自己不需要买保险,没有钱买不起保险,没有全面的理财意识。”这样的答复不仅经常从客户口中听到,营销员自己也有同样的想法。 |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
关键词:保险,销售,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