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消费维权>>今日推荐

“骗展”频发 会展行业蕴藏巨大风险

http://www.hebei.com.cn 2014-02-21 15:2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精神出台后,商务系统和地方各级政府普遍简化会展活动繁杂议程,大幅压缩开幕式、取消歌舞晚会等形式化活动,会展经济出现缩水现象。

  事实上,近年来会展行业在膨胀式发展的同时,已经蕴藏了巨大的市场风险。一些地区展馆建设“一窝蜂”,不少展会存在虚假设展、伪劣横行、变相摊派、数据注水等诸多乱象,严重损害了行业信誉,成为会展经济长期良性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

  展馆建设“一窝蜂”利用率不足1/4

  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我国室内展览面积增长最快,占全球的46%。但目前我国会展场馆的利用率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几个一线城市能达到50%以上外,其他大多数城市的会展场馆利用率在20%左右,全国会展场馆的平均利用率不足25%。

  当前,一些地方不顾实际需要,盲目提出展馆发展计划,场馆建设局部不足与整体过剩并存。东北某省近年来提出“一市一展馆”的目标。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粗略统计,该省目前有10个市、县拟新建或正在建设11座大型会展场馆,还提出在2015年底之前再建11座展馆。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靳柯、上海大学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敏等专家认为,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会展场馆已严重过剩。

  记者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建设会展场馆动辄提出“高标准”“现代化”“地标”等口号,投入巨资设计规划,却考虑不周、建设粗放,投入使用后才发现各种问题。如中部某省会城市一个所谓的“国际会展中心”由于展览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米,建成后举办了几次展览便因面积不足不再办展,改作他用,目前该市又在建设一个更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强认为,一些场馆动辄投资数十亿,运营经费也居高不下,以一个15万平方米的大型展馆为例,每年运营经费至少5000万到6000万元。展馆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如果没有充足的展会项目,运营经费都成问题。一些地方或许根本不适合办展,但目前却都在盲目地大建场馆。

  “骗展”频发市场秩序混乱

  台湾富莉登珠宝经理曾梵茵多次遭遇骗展。她说,有的办展公司收了定金就消失,或者交了七八千元的展位费,来了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多少观众,一旦遇到骗展又很难维权,只能自认倒霉。“六年前,我一个月参加三档展会,去年前8个月我才参加了三档,我对会展业已经失去信心了。”曾梵茵说。

  目前国内展会参差不齐、名目繁多,近年来组展方虚假设展、骗取参展商展位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或缠访、闹访行为,严重扰乱了会展经济秩序、损害了展会品牌形象。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多数“骗展”问题集中在展会现场实际情况与宣传推介资料严重不符。

  一是“胡乱借光”。一些展会缺少品牌号召力,转而向一些比较成功的品牌展会借光、打“擦边球”,一些不明真相的外地参展商到了现场才发现展会实际上规模小、层次低,而真正比较成功的展会在另一个地方举办。

  二是“夸大宣传”。即脱离实际夸大展会面积、规模、参展数、专业参展商等。实际展会只在一个很小、很偏僻的场所举行,所谓的专业参展商也只不过是临时“拉郎配”凑数。

  三是“滥贴标签”。比如本来就是国内展会,却贴上“国际”标签去做招商宣传,或者本意是举办“国际”展会,结果全是国内企业,或者临时请几个外国人撑场面。

  在南宁举行的一次展会上,不少参展商发现主办方提及的行业知名企业多数并未参会,实际规模层次与宣传内容严重不符,于是纷纷拉横幅表示抗议,但已经联系不上主办方。后来经过有关方面协调,部分参展商被退还了一两千元不等的参展费,但这远远无法弥补参展商的实际损失。南宁市商务局会展科科长廖丽坦承,这些问题表明当前会展业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亟须加以整治。

  低俗之风蔓延伪劣商品横行

  在不久前西部某省会城市举办的一个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一家农贸公司展台竟然搭建了一个大约20平方米的红色拳击擂台,上书“AFC争霸赛”“男女无差别大战、女子拳王争霸”。展会工作人员说:“请了几名拳击手到场表演,主要是为了攒人气。”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地方性展会多次见到这样的场景:大量展位都在播放音乐、现场叫卖,外加抽奖、表演,犹如一个大集市。一些展会上低俗之风蔓延,平时难在大众媒体露脸的国内外低俗明星、网络红人、话题人物,受到展商热捧,在展会上靠出格言行、低俗表演等大笔捞钱、增加曝光率。

  此外,部分展会经常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甚至品牌展会也有类似情况。在南方某省会城市举办的香港时尚产品博览会上,现场展品中竟然包括马来西亚的咖啡、越南的米粉、佛山的床垫、山东的鹿肉,许多参加展会的市民纷纷对此提出质疑。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一些展馆内号称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却卖出了“白菜价”:一大瓶“香奈儿”香水仅售100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展会上伪劣商品横行,一方面是主办方为了撑场面、上规模而放宽把关,另一方面与困扰会展行业多年的“展虫”问题密切相关。云南省商务厅昆交办主任张镝说,“展虫”们往往是通过关系购买二手展位或者直接将假冒伪劣产品装进背包带入场馆摆卖。“一旦我们强制驱逐‘展虫’,他们就抓住机会大闹一通,吸引媒体前来报道,把声势做大,把展会名声搞臭,以此相要挟。”

  政绩为王成效没谱

  部分政府主导型展会往往重场面宏大热烈,而忽视洽谈采购合作,这种形式主义使展会本身的成效和拉动效应打了折扣。不少基层干部群众直言,这种展会“花钱没数,成效没谱”,政府直接参与的市场培育行为逐渐变形走样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令人担忧。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对展会的效果以出席领导的级别、参展人数等为评价标准,真正的商务效果却放在其次,对参展商的利益如何保障也不太在意。基层干部反映,很多展会政府部门报销吃住费用,邀请外地政府官员和企业捧场,结果开幕式一结束大家都出去游玩,主办地政府部门只好通过发现展位没人不给报销费用的方式尽量挽回“面子”。

  不少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在部分地方领导眼中,一届成功的展会通常包括三方面:精彩的开幕式、大量的宣传报道,以及展会期间平安无事,甚至称“开幕式出彩就等于展会成功了一大半”。“准备几个月,就是为了几分钟。”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一些政府主导型展会第一天确保开幕式顺利、尽全力接待安排好领导嘉宾;第二天展一展,销一销;第三天上午再热闹一下,就闭幕撤展。

  此外,为了展现“政绩”,一些政府主导型展会对成交额、人流量数据“注水”日益严重。云南省大理州商务局副局长刘晴说,国内通行的做法是将此前早已完成签署的合同拿到展会上再签一次,以此来凑出好看的数据,虽然出发点也是为人气、影响力考虑,但实际成果要打不少折扣。

  变相摊派赞助企业成“提款机”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西部某地级市连续多年举办综合性展会,当地最大的一家国有企业每年都被要求提供赞助,动辄三五百万元。初步统计,10年间这家企业提供的赞助费竟然达到3700多万元。

  依靠政府财政长期投入来举办展会的模式难以为继,寻求赞助合作、逐步走向市场化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在一些年复一年的政府主导型展会中,一些企业赞助并未遵循市场需求,俨然成为政府的“提款机”,赞助企业苦不堪言、有苦难言。

  上述企业的一位高管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他所在的企业是国际化集团,参会可能获得活动的冠名、醒目的展位、招商引资的重点推介等,但在经济效果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公司领导层每年都为这笔赞助费和地方政府讨价还价,但公司是所在地国有企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苦也说不出。

  在多数地方政府主导型展会中,企业赞助往往成为“变相摊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可认为,近年来大多数地方政府已不通过红头文件形式命令企业参展,而是以电话、口头等方式动员企业参展。变相的政府摊派同样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环境。

  而承办会议的专业会展公司也心存不小的顾虑。云南昆明一家会展公司总经理张磊说,国内承接会展一般都要求会展公司先垫资举办,而且会展后付款周期少则三个月,多则一两年,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型综合会展前期资金投入太大,很多中小会展公司都“望而却步”。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会展行业,风险,骗展,夸大宣传,市场混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武亚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