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国学当作生意培训班鱼龙混杂
有一些人学养深厚,兢兢业业推广传统文化;有一些人对国学一知半解,仅凭一腔热情,好心办坏事;有的人纯粹把国学当作一门生意。各种国学班、国学夏令营,再到企业的国学管理,都是这股大潮水面跃动的浪花。 在国学尚未完成全面推广普及之使命时,其间掺杂的各种利益也随之而来,泥沙俱下的结果,恐怕是耽误了学生,吓跑了众多后来有志于此的家长。 本报记者王小波冀中版记者王文静 国学培训鱼龙混杂 刘胜(化名)的儿子小军就读于小学三年级,国学是小军学校特色素质教育之一。前不久一个周末,学校通知刘胜去听家长课堂,讲课的是一名校外老师,他讲的是国学,一个多小时听下来,刘胜有点晕。 这名老师善讲故事,一个个身边的小故事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掌声连连。不过,长期草拟办公文案的刘胜有些疑惑,按照这位老师的逻辑,他口中的国学成了特效、速效药,似乎所有的教育难题、生活伦理难题和社会治理难题,经他妙手一点,便得云开雾散。夫妇学了国学便会家庭和睦举案齐眉;孩子学了国学便会聪明孝顺考上清华;官员读了经典就能减少贪污腐败;百姓读了经典精神力量更强,整个民族读了经典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天,小军从学校带回一张报名表,表格是某国学培训机构印制的,周末开课,一年的培训费用4800元。这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正是昨天的国学主讲人。 刘胜不禁哑然失笑,但他觉得这不算离谱,毕竟,这位老师思路清晰,是一位故事叙述高手。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偏好,刘胜夫妇经常在社会上听各种国学讲座,这些讲座大多是收费招收小学、初中学生的。刘胜觉得,部分演讲者的授课水平不敢恭维,有的人知识缺陷有硬伤,有的人前后逻辑矛盾,还有的人喜欢给对方盖大帽子。“作为家长,总得试听吧,老实说,很多班架式不错,场地好,汉服古琴雅韵十足,但师资堪虞,去不得。” 在刘胜看来,目前各种校外国学培训尽管收费不菲,但却是鱼龙混杂,家长若不留意,孩子基础知识的架构就有可能搭歪了。“高校老师或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是否该出面,定期给公众奉献一些不掺杂利益的国学讲座呢?”刘胜建议。 培训机构的“商业机密” 刘胜的这个建议恐怕难以付诸现实,国学培训虽不及某些事物红紫,但也渐成产业,其间利益交织。 近日,记者与数位国学培训圈内人士交流,得以管窥其中部分“商业机密”。 A先生是一家培训公司经理,B女士是某国学学校校长,过去,二人在工作中多有交集。近年来,各类的国学培训遍地开花,生源普遍成为各培训机构的生存红线。 如何获得生源?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安排国学老师到中小学串讲,这种讲课是免费的。“老师的国学水平并不要求太高,主要是懂得听众心理,让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有的培训机构在串讲完成之后,便发放调查问卷或报名表,有的则在事后发放。输送生源的学校一般会获得学费10%以上的“劳务费”。 另一种方式是做师资培训。“培训老师是不赚钱的,主要是为了建立人脉关系。”培训机构会联络某些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或是设有国学相关专业的院系,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寄送到各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说明培训师资的“重要意义”,某些参与培训的老师会成为生源输送的重要人脉。 “现在,奥赛之类的各种课外班都不让搞了,搞国学没多少争议,学校还可以说这是实践素质教育。”A先生这样表示。 除了把目光瞄准学校,做传统的国学培训外,组织各种国学夏令营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北京一日游才多少钱?如果我们把它包装成国学夏令营,辅以名师授课、礼仪熏陶,与全国的国学爱好者交流之类,身价立马翻几番。”A先生称之为以国学之名做活动。近年来,这些活动如火如荼,在北京、山东、西安、台湾等地都能见到此种国学游的身影,以赴台湾“国学夏令营”为例,成本不过三五千元,收费却动辄上万元。 假如家长厌倦了游学,培训机构同样有办法。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着“成名要趁早”的心理。相关机构会掌控一两家正式或山寨的刊物,定期以采风或拓展等名义赴外地游学,与国学大师面对面等,每个孩子均会获得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作文或随想的机会。“刊物是我们的道具,目的还是为了做收费较高的活动,你要想发文章,必须得先把所有的活动费用交齐了。” 在这些培训机构,还有为高收入家庭量身定制的“精品班”,学生人数少,教学场地复古氛围浓厚,由圈内知名人士面对面讲习。“赚钱要从小孩身上想办法。”这是这类培训机构的普遍经验。 传统文化推广不宜操之过急 与紧盯孩子的培训学校不同,一些机构把产业链延伸到了有自主消费能力的成人。 早在2007年夏,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开班,24天的学费为2.8万元,20名学员中有七成是企业老总。此举引来争相效仿。此后,各地的国学总裁班、“如何用国学提升企业竞争力”之类的培训班层出不穷。 众多管理者乐得把自己包装成“儒者”,强迫员工或属下背诵国学典籍,标榜为企业文化。“经理要求我们背诵《弟子规》,大家都带着抵触情绪背完了,这东西挂在口上,不是发自内心去实践,不搞成形式主义了吗?”石家庄一家超市的员工说。 一些似是而非、披着国学外衣的各种文化产品也走上前台。国学权谋术、国学致富捷径、周易与股票、风水避祸……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 在这股风潮中,许多人摇身一变成为“国学大师”,四处讲学题字,指点文化建设,身价百倍。本报曾揭露过某国学大师,其大师身份系包装而来。凡此种种,连国学院教授也不理解,“大学教授中读过《四书》者少之又少,但如今高谈阔论的‘国学大师’却是满天飞。” 国学在民间复苏,有其历史必然性———“廪实而想知礼节”,先富起来的阶层有学习传统的需要;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很多人把视角转向民族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多发,人们期待从古人那里寻求智慧,“挽救世道人心”,拯救失落的人文精神。 一拥而上,一些人把国学当作捞取名利的机会,让行业内学者也有了“国学虚热”的担心。但对于国学热中出现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业界有不同的看法。 热衷于传播国学的一些书院创办者认为,自五四以来,国人把自己民族的文明全部作为糟粕和批判的对象,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障碍,这种片面的看法甚至影响了几代人,“泼脏水泼掉了孩子”。如今国学虽有所回潮,但在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仍需鼓励,“哪管泥沙俱下,我们要的是各种小溪汇成滚滚洪流。” 不过,更多人担心,一些对传统理解肤浅,甚或披着国学外衣行商业化之实的种种行为,本身就是对国学的伤害。传统文化包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它直指人心、直指人性,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但其推广不应操之过急,要充分发掘其包容性的特点,吸收外来先进文明,使其内化为润泽人生境界的力量。 |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
关键词:国学,生意,培训班,鱼龙,混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