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消费维权>>今日推荐

悠悠长城千千艺术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2014-12-14 11:53:0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本报记者李保健

  从夯土成城到砌砖为固,长城,始终在伴随着中国社会行进。长城史也是一部悠久的中国文明史,曾经的金戈铁马、民族纠葛、逐鹿之争均在长城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长城除了其本身固有的建筑艺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也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从孟姜女送寒衣的民间传说,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是艺术的摇篮,也已成民族的象征。

  诗词中的长城

  今年5月由“梅花奖”得主彭蕙蘅领衔主演,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打造的河北梆子新编《孟姜女》走进大学校园,让众多师生领略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孟姜女送寒衣、哭长城的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人。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让不少人落泪啼泣。

  长城在抵御外侮、抗击强敌入侵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纷争、离别、苦难紧紧连在一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和早年的诗词歌赋,均是其写照。早在秦朝时就有一首吟咏长城的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首诗的作者无可考证,却说明长城是人民用生命和汗水浇筑而成。

  秦以后,咏长城的诗就多了起来。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写过“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其中南北朝文学家王褒的《渡河北》中也提到了常山(今正定)与代郡(今蔚县一带):“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秦到汉,到南北朝,诗歌大部分比较低沉,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皆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合多寡妇……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南朝江淹的《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晋代陆机的《从军行》:“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南陟五岭巅,北戍长城阿。”

  隋炀帝杨广也曾写过长城,所不同的是,杨广在诗中肯定了修筑长城的意义。《饮马长城窟行》全诗为:“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云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干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到了唐代,写长城的诗歌更如星月争辉。边塞诗就是盛唐塞上烽火催开的一丛艺苑奇葩。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中《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卢照邻也写过:“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贺知章在《送人之军》说:“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宋元明清均有不少诗人吟咏长城,但是总体依然比较低迷,到了近当代,人们歌颂长城、写长城的诗词一改低迷之风,开始昂扬起来。如陈春啸的《登八达岭》:”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烽烟早净王戈泪,伟业方兴鼎革工。莫对关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龙。”

  毛泽东与长城也有不解之缘。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翻过六盘山,意气风发,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936年初,毛泽东率红军出陕北去山西东征,赴抗日前线。在东渡黄河之前,住在清涧一带,时值天落大雪,阻挡行程。这段时间,毛泽东的心情很好,对革命的前途非常乐观,决心开创新的斗争局面。他顶着大雪登上黄土高原,写下伟大诗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长城民族的脊梁

  与长城相关的民间文学、戏曲艺术遍地花开。除了戏曲《孟姜女》,在今晋州市,还流传着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在秦皇岛,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还在山海关区一座山丘上修建了贞女祠。

  长城,最早是抵御入侵者铁骑的一道屏障,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再次成为抵御外辱的民族脊梁。当年唱遍全国的《大刀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就来自河北境内的喜峰口大捷。1933年3月9日,日军攻占喜峰口,面对日军猛烈火力,中国官兵只能凭着仅有的劣质装备依托长城顽强抗击。3月10日至11日,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战士们高呼着:“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手起刀落处,日本鬼子尸横遍野,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在激烈的交战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军许多战士壮烈殉国,部队伤亡很大。当喜峰口再次被日军占领后,109旅从大刀队组织起500人的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身背大刀的勇士们攀垣越墙,分头摸进各村敌营。日寇在呼呼大睡中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有个年仅19岁的战士名叫陈永,他一人就砍死鬼子13人。特别是109旅旅长赵登禹,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下火线,亲自率领大刀队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手刃日寇60余人,缴获大炮18门。

  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喜峰口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作曲家麦新以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随着它雄壮的旋律响彻全国军队和民众之中,“29军的弟兄们”便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大刀进行曲》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

  由田汉作词,聂耳于1935年为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也高呼:“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歌后来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行。

  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剧《大侠霍元甲》的热播,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传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大家都在唱着:“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

  90年代初,歌曲《长城长》再次让国人为之热血奔涌,“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太阳照,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

  除了歌曲,影视艺术中也开始出现长城的镜头,《血战喜峰口》、《长城脚下是我家》、《黄河绝恋》、《举起手来》等等。长城已经成为一道民族的脊梁,在所有人的心里熠熠发光。

  中华儿女魂系长城

  在身份证的背面,就是巍峨雄伟的长城图案。长城,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文明所系,也是中华儿女魂魄所系的根脉。诗词歌赋、摄影、音乐、绘画、影视……人们用能想象到的各种艺术方法向其致敬。

  1984年,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一首歌曲唱出了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长城也让席慕蓉魂牵梦萦,她在《长城谣》中写道:“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万里长城以其蜿蜒曲折、奔腾起伏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壮丽。它既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又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英国前首相希思在参观长城时曾感叹:“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都同样具有魅力……抵达长城时,我觉得比以往从照片上、刺绣上和绘画上见到的长城,更为壮观”。

  长城,当初的作用是防御,至清代,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已逐渐失去作用。如今,长城是文物,成了旅游景观。“大凡文物,或有长期保留价值的纪念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值。长城作为一种大地性的文物,它的价值在于‘又长又险又古又美’,在于它的为历史所罕见的精美建筑,在于它的观赏性,在于它的历史纪念意义。”有人总结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是一种坚不可摧、傲然挺立的民族精神。长城是一条东方巨龙,“龙的传人”的根在长城。

  贾世韬在《长城赋》中写道:“中国建筑,铸造万万品牌;人类杰作,化为千千艺术。不胜枚举,摄影绘画邮票;已成奇观,桑田沧海寰宇。巍巍老墙,万古倚山矗立;悠悠长城,风景永存万世。”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长城 大刀 喜峰

责任编辑:刘春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