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消费维权>>消费

江中猴姑饼干被指不属保健品养胃属心理安慰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2015-01-07 10:39:4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去火”、“养胃”、“补脑”忽悠你没商量

  2014年12月22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二审稿规定,可用于保健食品生产但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生产的物质目录以及用量,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的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但实际生活中,坊间被热传的各种食品“功能”早已悄无声息地“深入人心”:去火、清肺、养胃、补脑、壮阳……在超市里,随处可见各种功能宣称的食品。但仔细查验后便可发现,这些夸大营养和功效的食品,并不是保健食品。

  普通食品不能宣称“功效”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张坚认为,食品就是提供基本的营养物质,不能说有什么功效。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共五大类。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称之为宏量营养素。各类包装食品,在营养成分表里,这几样也是必须注明的。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介绍,消费者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标志辨别食品和保健食品,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和《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标签上应当标有保健食品专用标志“蓝帽子”。

  据中国医药(17.56, 0.00, 0.00%)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预计将达到1万亿,并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生产集中度超过50%。这么巨大的市场,让无数食品企业为之眼热,并纷纷“打擦边球”参与。

  宋华琳说,《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一审稿中均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但大量“打擦边球”的功能性食品的出现,不仅容易误导消费者,也造成食品安全监管的灰色地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分标准,进而具体规定食品广告要求。

  功能宣称多借助中医药文化概念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介绍,这些产品功能宣称其实是借助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概念,也只有中国人听得明白。至于某些产品所宣称的一些功能,在学术界及专家中也有很大的争议。对于长期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食品功能宣称,现在确实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未来有可能采取区别于现有保健食品管理的方法进行监管。

  根据之前的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对于一些未获得保健食品审批的食品能否宣称一些功能,也要等待食品安全法的修订。何计国说,“比如说我们经常接触的普通食品,如大枣、红豆等,能否有一定的功能宣称等,因为事实上,可以说每种食品都有一定的功效,只是功效大小、针对人群等有所不同而已。”

  申报新功能成本高,企业更愿打“擦边球”

  目前国家确认的保健食品功能宣称为27种,但市场上的相关或类似产品多种多样,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徐华锋表示,目前的功能宣称的确已经很难涵盖市场上所有的产品,另外,“受传统‘药食同源’观念的影响,很多食品也具备某些方面的功效,但人们在购买时,某些食品是否‘对症’,还是应该以国家相关审批为准,因为这是对功效明确性的最好证明。我们不排除某些普通食品可能具有某种功能,但区别在于功能并未得到相关部门审验。另一方面,其实保健食品的功能宣称一直是开放的,现在企业也可以提出申请新的保健食品功能,提交相应的材料证明其有效性的依据和方法等,通过审评委员会评审即可。”

  在目前实行的管理模式下,一款产品要获得保健食品审批(即小蓝帽),首先要进行试验,包括毒理学试验、功能学试验、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等诸多内容。

  “从时间上来说,这些试验可能持续数月或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尤其是一些涉及人体试验的项目,然后进行申请,符合情况后由省级部门向国家相关部门递交申请,相关部门与保健食品审评中心组织专家对产品的配方、配伍科学性及其他生产标准等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后才能获得保健食品审批,宣称相应的保健功能。”

  徐华锋认为,一项新功能的宣称总是要费时费力的,如果一项新的功能被申报并通过评审,而国家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一些企业并不愿花费额外的时间和成本。真正申报一项新功能的成本未必有多高,但直接审批现有功能相对简单,这也是有些厂家在宣传时宁愿打擦边球也不愿申报的原因之一。

  -热词辨析

  “去火”等坊间说法不准确

  药剂师营养师陈培毅介绍,去火、清肺、养胃、补脑、壮阳,这几个在坊间流行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在中医理论中,只有清肺才是准确的说法,其他几个都是老百姓的民间通俗说法。其实也就是平时说的感冒一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感冒的说法,西医称之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则称为外感风寒、或者外感风热。

  去火,在中医里可称为清热;养胃,在中医里可称为健脾;补脑,在中医里可称为益智;壮阳,在中医里可称为补肾阳、温肾助阳。

  平时,我们常常听到有人会这么说,“哎呀,今天不能吃辣椒,我上火了!”“这两天嗓子不舒服,上火了!”很多人自己翻点儿清热去火的中药,胡乱吃几颗。日常生活中,了解不同的“上火”症状,才能吃对不同的去火食物,选对正确的“灭火器”。

  按照传统中医的理论,“清热”可分为清心热、清胃热、清肝热、清肺热、清肾热。无论哪一种热,都有虚实之分,灭这些不同的热火,选用的灭火器就各有不同。如果辨错症、用错药、吃错食物,不是降火过了头,就是火上浇了油。

  上火在中医里也不是病名

  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同仁堂(23.89, -0.47, -1.93%)培训师王喆介绍,上火,这两个字实际上在中医里面它也不是一个病名,它只是老百姓的一种感觉。吃这个东西去火,实际上只是针对实热症;但是如果是虚热症,一般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而非单纯去火。所以上火也要辨症,不是所有有上火症状的人,都是适合通过吃凉性的东西来去火的。

  实际上,最常见的去火的食材就是水,如果在水里加了一些寒凉的东西,比如说凉茶里面一般都会加夏枯草、金银花等,这些在中医里面都是寒性的药材,所以它可能有一定的清热效果,但是清热又不能够完全跟上火去火画上等号。

  凉茶实际上最早就是广东广西在喝,因为当地气候闷热潮湿,适量饮用凉茶,可以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吃了辣的再喝凉茶都管用,比如说本身脾胃虚寒的人,吃了辣的再喝凉茶只会加重肠胃的负担,不建议这样去吃;如果经常上火的人,不去解决上火的真正原因,只是想通过喝凉茶来进行调理,那就更不恰当了,因为这对脾胃的功能,包括人的状态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新奇”的去火产品,叫奶粉伴侣,是给婴幼儿吃的,宣称其跟奶粉一起吃,宝宝就不会有上火的情况。配方里采用了像金银花、莲子芯、淡竹叶等寒凉的东西,小孩处于生命比较特殊的阶段,生长发育旺盛,在这个时候如果过多食用寒凉食物,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增加过敏风险,甚至对整个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养胃更多属于心理安慰

  记者了解到,除了江中制药推出的猴姑饼干,市场上还有不少产品打出了“养胃”的旗号,如黑芝麻(13.53, 0.07, 0.52%)乳,以及一些养胃茶、天然本草植物饮料等。不属于保健食品,却声称能“养胃”,是这些食品的共同点。

  各类猴姑饼干称猴头菌富含氨基酸和多糖成分;又比如南方黑芝麻乳,除了在新版广告提出“养胃说”,旧版广告还曾通过黑芝麻与白色食品进行简单的比照,凸显“黑营养”的观点。

  中国药膳大师王云璋介绍,目前食品的“养胃”功效更多的只是民间传统说法,大多无法进行科学定量实验。

  养胃既不属于保健概念,也不属于医疗概念,更不是营养概念,它究竟是什么概念?要养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养胃?张坚认为,目前“养胃说”的具体含义、标准和评价标准都不明晰,食品能“养胃”更多的是给消费者一份心理安慰。在广告中运用“养胃”等宣传语,是否违法难以判断。一方面,“养胃”并不属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确定的27项保健食品的功能范围;另一方面,“养胃”等用语并非专业的医疗用语,严格意义上讲,“养胃”并不能直接解释为治疗胃病。

  宣称壮阳一律属于假冒保健食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去年9月份曾发文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声称壮阳功能的保健食品。

  目前,我国允许注册申请的特定保健食品功能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减肥等27项,但不包括补肾壮阳、活血通络、益气固本、滋阴壮阳、滋补肾阳、壮阳补肾等相关功能。原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从未批准过声称壮阳功能的保健食品。因此,声称壮阳功能的保健食品一律属于假冒保健食品。

  《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请消费者提高鉴别能力,不要盲目相信各种夸张虚假宣传。

  食药总局确定的27项保健食品功能范围

  1、增强免疫力

  2、辅助降血脂

  3、辅助降血糖

  4、抗氧化

  5、辅助改善记忆

  6、缓解视疲劳

  7、促进排铅

  8、清咽

  9、辅助降血压

  10、改善睡眠

  11、促进泌乳

  12、缓解体力疲劳

  13、提高缺氧耐受力

  14、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

  15、减肥

  16、改善生长发育

  17、增加骨密度

  18、改善营养性贫血

  19、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作用

  20、祛痤疮

  21、祛黄褐斑

  22、改善皮肤水分

  23、改善皮肤油分

  24、调节肠道菌群

  25、促进消化

  26、通便

  27、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记者观察

  药企跨界食品未必有丰厚回报

  同样是看到了保健食品的巨大市场,近年来,江中、三九、贵州百灵(43.08, 1.09, 2.60%)……越来越多的药品企业正在开始扩大经营范围,进军大健康产业,开始涉足经营保健食品、营养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领域。

  据介绍,这主要是和药品、食品及保健食品三者的准入条件、消费差别、推广流通、监管程度差异较大所造成的。

  一家制药企业的负责人介绍,相比于药品生产的准入门槛高、投入起点及技术要求都较高的特点,食品和保健食品则具备准入相对宽松、投入门槛和技术要求不高的优势;而在消费特性方面,药品则仅针对对症患者、消费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消费阶段仅为治疗期间的短期消费行为;而保健食品面向的是亚健康的人群,消费目的是特定功能,消费阶段是长期,至于食品则面向绝大多数人群,消费目的是营养、能量、味觉等,消费阶段则是终生;从上述这些特性就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药企会大举进军食品及保健食品市场了。

  何计国认为,很多药企仅仅看到了大健康产业丰厚的回报,但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用做药品的思维做食品,就不可行,应该从社会上招聘搞食品的团队。

  药膳、养生菜多为宣传噱头

  记者了解到,各种功能宣称的食品还大量出现在餐饮行业中。因为,我国的传统饮食中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地方,尤其是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会在煲汤时加点当归、枸杞等药材,以滋补身体。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介绍,前些年,在养生热中,药膳随之一哄而起,甚至颠倒了药与膳的关系,药膳市场出现混乱现象。比如一些餐馆卖所谓的药膳火锅,中药最忌讳的就是辛辣油腻,火锅里“油水”又很足,这一锅东西能有什么功效?说白了,这就是利用大众追求健康的心理,达到赚钱的目的。

  后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法规,对药膳中药材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约束,加上消费者也比较反感,目前,餐厅挂“药膳”牌子的已经减少了很多。“说养生菜,其实是打擦边球的做法,消费者也比较容易接受。”

  美食家董克平表示,养生菜,最根本的还是菜,口味很重要。如“黄芪炖母鸡”,虽然说有补气功效,但药味不能太浓,要用一些调味料来中和。还有茯苓,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拿它入菜,也要淡化它本身的味道。药膳本来也该以膳为主,但前些年做反了,中药味道很浓,影响了人们的味觉享受,以致吃了一次就不愿再去了。

  北京军区总医院高干病房高级营养配餐师于仁文介绍,现在提药膳,大家潜意识里就比较反感,只能提,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另外,药膳里面只有为数不多的药材,也就是说,它的量绝对不够治疗的量,如果要达到足够治疗的量,那么炖出来的肉就全都是中药味,根本就没人吃。所以,药膳很难开展,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偶尔吃一次根本达不到治疗效果,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江中|保健品|养胃

责任编辑:刘春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