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消费维权 >> 今日推荐

中国原奶高价将长期存在?乳业三大误解该如何破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宋亮 2015-07-08 08:10:2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媒体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多地又发现,由于原奶价格低迷,倾倒鲜奶、卖牛宰杀现象仍在持续。当前中国乳业所处的环境复杂,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引起相关问题及形势的误判,从而危及产业长期发展。

  在笔者看来,奶牛养殖目前存在三大误解。

  ●第一个误解:当前杀牛倒奶是落后产能淘汰的结果。

  从2014年下半年,河北、山东等地出现较严重倒奶杀牛现象,并蔓延到其他省份。有人称这是市场条件下,对落后产能淘汰的结果。由于中国散养比重高,为提升养殖规模化程度,适当淘汰落后产能是有必要的,但实际情况不尽然。

  目前国内养殖主体不再是落后的散户,而是已形成规模的经营主体。2008年后,散户养殖淘汰加快,2013年更是大批退出市场。目前,国内散户养殖比重不超过10%,大多数杀牛倒奶的是规模在几百头到千头左右的中小规模养殖主体,占目前中国奶牛养殖的70%。另外,近两年国内奶牛养殖及原奶品质均有明显提高。据奶业协会统计,2014年国内奶牛养殖平均体细胞为387.15千个/毫升,比2009年下降35.9%,平均乳脂肪率及平均蛋白率比2009年分别上升2.2%和1%。

  可见,杀牛倒奶并非是对落后产能的淘汰。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过快接轨,使得国际原奶供求及价格与国内形成联动,进口奶粉价格暴涨暴跌,严重影响国内原奶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造成持续的杀牛倒奶。

  ●第二个误解:中国原奶的高价格将长期存在。

  2008年前中国原奶价格总体低于国际平均,但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养殖加工利益矛盾突出,随着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传统小农养殖体系完全被瓦解,由此开启中国奶牛养殖转型之路。

  事实上,近年国内原奶价格高涨并高于国际,表现为饲料、人工成本上涨带来的。但根本原因一是向规模化转型引起的产业链“系统性”成本高,配套的优质饲料供应、全网覆盖的防疫、自繁配种体系等没有形成很好规模,布局结构不合理,在发展速度上滞后于规模养殖,规模化牧场管理水平低,相关人才缺乏;二是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滞后,养殖抗风险能力差。

  中国奶牛养殖成本不可能像自然资源丰富国家那么低,但配套设施完善起来,建立起以适度规模化、集约化为主的中国奶牛养殖,原奶价格未来在国际上就具备一定竞争优势。像现代牧业为提升高蛋白牧草自给率,在安徽三河等地区种植苜蓿草10万多亩,未来养殖平均成本比目前至少下降20%,奶价可与欧盟平均价格相当。

  ●第三个误解:贸易自由化必然牺牲奶牛养殖为代价。

  国家加快更广泛的自贸协定签署及自贸区建立,推动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外大量低价乳品必将进入中国市场,并对国内奶牛养殖业造成冲击。有人论断,为国家宏观战略利益,有必要牺牲奶牛养殖产业利益为代价。

  其实,通过提升产品标准,调整结构,可规避乳品进口对国内奶牛养殖的影响。过去20年里,中国建立起以常温为主的产品结构,并在原料标准中为大包原料奶粉使用降低门槛,这是造成近几年进口原料对国内冲击较大的主要原因。

  因此,现行的产品标准有很大修订空间,在不违反WTO原则下,加快修订,引导国内、国外乳资源在不同产品结构中扮演不同角色,一方面可保障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市场开放;另一方面能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产业。

  而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国外乳品价格的低廉,迫使国内养殖企业围绕“降低成本”,加快调整升级步伐,也是件好事。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原奶,乳业,误解

责任编辑:武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