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成为受访者最不放心的食品
上周,媒体对1888人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2.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这两年在吃上面更有安全感。水果、粮食和坚果成为受访者最放心的食品。 在北京某小区物业工作的孙女士,女儿刚满周岁,一直吃某国产大品牌的奶粉。跟身边朋友高价购买的国外品牌奶粉相比,她感觉国产奶粉的品质并没什么差别。“女儿吃得挺好的,长得快,也很少生病”。孙女士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大众对奶粉的安全感大幅度降低,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信任国产奶粉。其实随着国家的重视,监管的加强,这几年国产奶粉的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大家对国产奶粉的固有观念也应该更新了”。 前几年,乳制品、食用油、保健品、粮食等很多种类的食品,都曝出食品安全事件。如今哪类食品的安全保障举措最有成效,品质提升最为明显? 在本次调查列出的诸多种类食品中,受访者最放心的五类食品分别是:水果(38.2%)、粮食(32.4%)、炒货及坚果(26.3%)、乳制品(25.4%)、食用油(22.7%)。选择率均超过两成。 本次调查也同时询问了受访者最不放心的食品。发现最不放心的五类食品是:保健品(45.4%)、食用油(42.5%)、乳制品(41.8%)、肉制品(40.6%)和快餐(39.2%)。 值得注意的是,乳制品和食用油同时成为受访者最放心和最不放心的选项,反映了公众对这两类食品的敏感度和矛盾心理。 “近些年的‘重头戏’在乳制品的监管,并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贵松说。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旭看来,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保健食品监管应该会成为最大的亮点:新法将其作为三类重点规范的特殊食品,进行了严格监管。例如对保健食品和一般食品进行了严格区分,强调保健食品在标签和说明书上,都必须宣告“本保健食品不得替代药物治疗”,保健品企业管理将备案与审批相结合,确保原料、技术创新的同时,也确保质量安全。 调查显示,36.0%的受访者确认,近来政府的相关举措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产生了足够的震慑力。33.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30.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王旭表示,随着新法的实施,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威慑力会逐步加强,但要形成普遍的震慑,还需要进一步严格公正执法,防止选择性执法或不作为。不但要对一些社会关注的大案要案严格执法,还要做好风险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扭转仅依靠严刑峻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的传统思路。 “食品安全始终是公众最关心的领域和话题之一,但主观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取决于长时段内的治理效果,取决于日常监管水平的提升,更取决于有无恶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王旭说,当然,公众也需要建立现代理性的安全观,安全并不意味着零风险,也不意味着单一风险。很多时候,公众担心的食品安全风险,从科学角度而言并不是最大的,而不重视的一些方面却可能潜藏着更大风险。因此通过媒体的合理引导,在全社会塑造一个健康、理性、科学的食品安全文化和心态,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公众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安全感和信任度有没有提升?22.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这两年在吃上面更有安全感了。36.4%的受访者表示没什么变化,32.6%的受访者表示更没有安全感。 王贵松表示,要彻底消除公众对食品行业的不信任感,需要一个过程。过渡期的长短取决于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王旭建议,首先,政府要率先垂范,真正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尤其是避免发生挑战公众安全底线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二是媒体要合理引导。媒体要妥善、理性地发挥作用,客观反映国家法律和政府工作的进步,真实记录食品安全事故的成因、解决,同时更加积极地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引导工作。三是要进行食品安全文化的社会塑造。公众需要了解和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包括法律知识的完善,食品科学和食品产业相关常识的学习,以及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积极的健康意识,这都是社会增进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因素。四是企业要严格自律,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自我规制、全程追随与风险点控制的现代食品企业制度并严格执行,这是治本之策。 |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
关键词:保健品,最不放心,放心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