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消费维权 >> 消费

中国制造需要破茧成蝶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 2017/04/1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深圳)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都表达了对中国制造未来发展前景的期待,但也对中国制造当下面临的形势表示担忧。有企业代表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传统竞争优势在不断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在中国制造的一端,中国制造业大部分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去产能任务仍然艰巨;另一端,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技术升级和消费升级要求。

  客观地讲,以前我们所认可的中国制造的“传统竞争优势”,是以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打拼为代价的。由于低端的中国制造多是走贴牌代工的路,以廉价劳动力建立起来的这种“优势”很容易被削弱。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旦国外市场订单减少或在我国建厂的外资企业撤资,就会给中国制造企业造成巨大损失。近两年有不少外资企业关掉在华工厂,将它们转移到东南亚、拉美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地区,直接造成中国的工人被丢弃,承受失去工作的痛苦。靠代工模式和这些工人支撑起来的中国制造,自然也会遭受重创。

  显然,中国制造过去处处受制于人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另辟他途,进行升级。对于目前中国制造所处境地,我们当然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能够正确分析,理性对待。企业界和学界目前普遍认为,这是由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乃至消失引发的必然现象,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要走向转型升级的新路。

  痛定思痛,我们发现,虽然中国制造遭遇波折,但从市场发展规律看,这也是个必然过程。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经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发展的过程,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越强,越有可能使制造业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企业家精神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制造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学习能力都不够强,外资溢出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不够紧密,制造业技术引进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没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对国外技术存在严重依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动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如果说从低端走向高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那么中国制造现在已经走到一个转折点。这个从低向高跨越的转折点,对于中国制造而言,有点类似于破茧成蝶的过程,一旦闯过这段痛苦期,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已经能够看到这个伟大的转折过程了。市场按照自身逻辑已经启动淘汰机制,逼迫一批中低端的传统制造业转型。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型认识已经进入到国家意志,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制造业,“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布局,正体现出政府对“中国制造”走出低谷实现升级的渴望和决心。

  中国制造要破茧成蝶,具体做法,说简单点,就是努力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这三个方向转变。“中国创造”,着眼于技术创新,以此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改变“代工模式”,向“代设计模式”转变;“中国智造”,定位于衣食行等方面的智能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中国质造”,注重突破质量瓶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制造业,质量,低端

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