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催生“自救”产业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练琴 2014-08-07 16:43:1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到西安、成都、南宁、南京,“有机市集”的概念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增多也越来越流行。

  所谓“有机市集”,最初由2010年兴起,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食品安全和“三农”问题的工作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共同推动的定期小型城市市集。在这些定期发起的小型城市市集中,聚集了大量小农户和小作坊,向消费者售卖用传统方式生产的生鲜食品及日用品。“传统”、“健康”也是进入“有机市集”的必要条件。

  这些自产自销的“有机产品”从一诞生开始就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尽管如此,消费者却依然对这样的市集趋之若鹜。“算是在当下食品安全环境下的一种自救吧。”一位经常到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为家庭购买食物的主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有机”和农户“自产自销”是市集对人们最具吸引力的特点,在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的今天,有机农夫市集被看作是农户、志愿者、消费者的一种“自救”。国内最早的一批有机农夫市集发起者之一常天乐是“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的创建者,她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创建市集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安全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帮助这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农业的中小型农场,让生产优质农产品(000061,股吧)的农民获得对等的报酬。

  但由于有机认证过于繁琐,门槛颇高,这类中小型农户基本无法获得有机认证。据悉,有机认证需要通过大量环节,一块土地若要被最终判定为适合有机食品生长,要经过申请、预审并制定初步的检查计划、签订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初审、实地检查评估、编写检查报告、综合审查评估意见、认证决定人员/技术委员会决议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等多道环节。而在这过程中,每一环节都需要检测费用,不仅中小型农户负担不起,还会增加有机食品的成本,从而推高价格。

  因此,类似“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这样的自发型市集,采取的是类似“参与式保障体系”(PGS)的机制来监督和支持农户。常天乐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要求所有的农户公开透明,愿意和消费者沟通其生产方式和方法,包括种子、肥料、饲料来源,防病防虫的方法,动物的生活空间和密度,是否使用大棚等信息。志愿者团队和消费者随时都被允许进入农户的田间地头,这样农场实际上是每天都在被监督之下。除此之外,组织者还希望,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建立一种友好信任的关系,这能加强生产者的责任感。

  “大而全,小而全都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现代社会的分工应该是越来越细,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暂时的问题而回到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中去,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制度建设、执行力度等方面着手,才是根本的出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曾在微博访谈时表示。

  “食品行业不存在零风险,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现实背景谈食品安全,即在当前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业分散、规模小、非规范化情况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难完全避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则认为,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是没有生产的规模化,也就没有规范化,标准就很难执行。

  不过,即使存在争论,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对有机市集依然信任度很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曾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看到,“赶集”当天,市集水泄不通,很多农产品供不应求。“至少我能亲自去他们的农庄看我买到的菜是怎么种出来的,种菜的环境怎么样。而且这些水果吃起来确实味道要比超市和菜市场里的水果好很多,真正有果子本来的香味。”上述经常光顾有机农夫市集的主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催生,自救产业,有机市集

责任编辑:武亚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