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机中的“道德失守”
日前,接到举报,称精彩生活超市的熟食与自营面点区的面包过期后,换上新标签后放在货架上继续销售。记者卧底该超市后,不仅发现了当日未卖完的糕点换标签继续出售,还发现死虾在工作人员口里变成了醉虾,厨房里的工作人员用拖把来洗锅等情况。 这是一个一次次被提及,一次次让人沉痛的话题——食品安全。听说过很多关于食品的不堪,依然很难相信危机就在身边,这恐怕是很多人的惯常认知。当舌尖上的诱惑,渐行渐远,谁能料想,“民以食为天”的朴素诉求,也会如此的艰难。触目惊心过后的惶恐,终归还是抵不过现实的不堪——没有谁可以在食品安全阙如中独善其身。 回归到诸种不堪的细节中,大而化之下的食品安全沉痛,会因此变得更真切。我们惊讶地看到,超市工作人员在更换保质期标签时的“淡定和从容”,而发生在生鲜区域的关于“死虾与醉虾”的对话,更像是一出大大的黑色幽默,那只用来洗锅的拖把,所搅浑的更是人性的本真和善意。很想努力心平气和地问一句:在每一个举手投足间,真的就没有哪怕一丝的不安和自责吗?是制度下的机械化?还是机械化中的迷失呢? 苛法重典、严厉监管、制度建设等等,这是我们在每一次遭遇食品安全危机时的疾呼,在市场规制尚不完善,以法治和监管扼制逐利冲动下的肆无忌惮,当然是值得倚重的路径依赖。不过,从更让人沉痛的细节内容来看,制度以及律法上的“大补小补”,或许也只能是形而上的建设,从个体的失守来看,重建某种能够得到坚守的信仰,是更为迫切的,比如对法治的信仰,比如对良知的信仰。回归到现实来看,如果缺乏对制度以及良知的信仰,再完备的法律都可能成为绕指柔。 于此而言,相较于律法的建设完备,我更看好食品安全中的伦理对话。只有当“没有谁可以在食品安全阙如中独善其身”,成为一个广泛的伦理认知,制度建设的力量才能得到更深刻的显现。正如有论者所言,道德伦理可能是不靠谱的,但道德伦理有时又是最靠谱的。如果我们连道德伦理都不要了,还能指望什么完成社会内心的自我救赎。 当然,道德伦理的重建,并非站在道德高地之上的自说自话,同样需要公权与法律秉持一种严峻的姿态。 |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机,道德失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