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消费维权 >> 时尚消费 >> 风尚

新衣服一定要大年初一穿 春节其实是一个时装节

2018-02-12 17:29:53 作者: 来源: 鲁中晨报
分享:

2月7日,在张店黄家大集上,一位母亲正在给孩子选购新衣。

1月30日,在索镇大集上,各式各样的帽子构成一道别致风景。

2月7日,在黄家大集上,一位市民正在选购被罩。

2月6日,记者在淄川大集上找到一个仍在做衣服的摊位。

  文/图记者王兵李波

  二十五,割豆腐。2月9日这天,去大集上割了豆腐,就感到春节迫在眼前了。在“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整个一首春节歌谣里,其实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做新衣服——家里新颜新貌,主人当然更要精神抖擞。

  2月7日,记者穿过张店城区,来到山泉路上的黄家村,这个地方虽然还是张店,但也到了淄川的边上了。来赶集的刘大爷说,黄家大集是个农村集,跟其他大集比较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黄家大集除了食物,也有很多卖衣服的摊子,很多人会在这里挑选过年穿的衣服。

  一位母亲正带着两个孩子挑选新衣服,一件几十块钱。现在很多人常说,新衣服没必要非得大年初一才穿,现在有钱了,什么时候想穿,什么时候买就可以,哪有那么多讲究?其实,就是因为这种不在乎,过年的味道才会淡了。

  春节是很有仪式感的节日,如果没有仪式感,跟平常的日子当然没有什么不同。以前,大年初一的新衣服,要在除夕那一晚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头。就像裤子,为了能有笔挺的裤褶,还会在枕头下压一晚。张店的刘大姐今年46岁,她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新衣服都是到城里的商店裁了布来做。

  有一年,刘大姐的母亲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从集上扯了很大一块蓝布,说是要给家里三个孩子做“特务服”,其实就是现在那种对襟的唐装。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过年的衣服都是自己在家里做,哪有什么款式,基本都是中山装,偶尔也会从电视、电影里学点名堂,比如看了日本电影《追捕》,大街上就会有人穿“杜秋服”。

  刘大姐老家在博山,就住在颜山电影院附近,常去的裁缝店就在附近的河东村。那个女裁缝家里是一个很小的四合院,西屋是专门做衣服的地方,里面有很大的裁缝案子,上面包着已经用得成了灰色的白布。刘大姐的父母白天要上班,所以每次只能晚上去裁缝家量衣服。那时候就是请人家量了尺寸,把布裁出来,自己再把裁好的布抱回家,用缝纫机做好。

  “因为是晚上去,每次都感觉又害怕又兴奋。弟弟想起自己要穿上便服,像便衣侦查员一样,简直太开心了,梦里都会咯咯地笑。”50岁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们家孩子都没做新衣服,母亲从大集上买了两块条绒的碎布头,给孩子们接在旧衣服下摆和袖口上。虽然尽量挑了差不多的颜色,但还是看起来与之前的旧衣服颜色很不一样。好在王先生母亲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她跟孩子们说,你们看,这是一件夹克,这是解放军飞行员才穿的衣服,是不是很好看?

  可能你会说,那年从大集上买布怎么了?其实,一般大集上买的布都是用来做床单和被罩的,要做衣服的话,一般不大耐磨。褂子还好一些,要是裤子,大集上的布很快就会磨出洞来。春节的新衣服对孩子来说是个念想,对成年人来说是一种体面。过去,有的成年人,一身毛料衣服一年只有春节和重大日子,才拿出来刷一刷穿一回。因为大年初一全家人都要一身新,才好领着孩子出门去走亲戚拜年。

  为什么新衣服一定要大年初一才穿上?这不是有钱没钱的事,而是要让孩子从小有一种仪式感,知道什么叫做隆重,因为要身着“盛装”,才会觉得重要。过年前的几天,都是穿着旧衣服去赶集,那样越发能体现出过年时候的隆重。

声明:长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新闻爆料联系方式:15511386191 QQ:648308142 。
关键词:春节,穿衣责任编辑:段涛